清雍正元年(1723)

  端午,藍鼎元撰述《平臺紀略》時,將「波臣效順」改為「海靈效順」,即師施琅故智,歸功於媽祖。之後,藍鼎元至下淡水阿里港開發時,也從府城大天后宮分香至今之里港建廟雙慈宮奉祀。而藍廷珍則將置輦於臺南大天后宮之媽祖迎至臺灣中部,即今之臺中大墩,建藍興宮(今之萬春宮)。鹿港天后宮之媽祖神像,傳為施琅護軍來臺,駐駕臺南大天后宮,後由施世榜恭請至鹿港開發建廟奉祀。(參見楊鸞鈴《鹿港天后宮志》)

  11月,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獻「神潮徵異」匾額,宣揚媽祖助平朱一貴叛亂。

  藍廷珍題獻「神潮徵異」匾,款書「康熙辛丑年夏六月,余統師平臺,舟至鹿耳門時,海潮盈添數尺,舟師得被勇並進,先克安平,皆神明顯應之力,因額之以誌其靈異云。」


清雍正4年(1726)

  帝頒「神昭海表」御匾,分懸臺南大天后宮、湄洲、廈門等三處媽祖廟,此後凡初至臺灣之文武官員例必蒞大天后宮行展謁禮。(參見劉良璧《重修福建臺灣府志》)


清雍正7年(1729)

  臺灣知縣劉良璧批允大天后宮住僧在木柵沙船頭(今新市鄉看西附近)設渡濟人,所收渡稅充為大天后宮香燈。


清雍正11年(1733)

  福建總督郝玉麟奏請御賜「錫福安瀾」匾,奏准大天后宮由督撫春秋致祭。(參見范咸《重修臺灣府志.武備》)

◄ 回上一頁 



服務提籃
結緣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