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南地名之由來

  臺南原為西拉雅族赤崁社聚居地,故稱「赤崁」。

  1624年,荷蘭人進入臺灣南部,1653年築普羅民遮城,俗稱紅毛樓或番仔樓,亦稱赤崁樓,作為商務與政治中心。

  1661年,鄭成功攻占赤崁驅逐荷蘭人,稱臺灣為東都,在赤崁設承天府;北設天興、南設萬年二縣。

  1662年5月8日,鄭成功病歿,鄭經嗣位,改東都為東寧,升天興、萬年兩縣為州,今府前路以北稱天興州,以南稱萬年州。而臺南市中區,以雙十街即忠義路與民權路交接口一帶為中心,分為東安、西定、寧南、鎮北四坊,坊設簽首以居商賈。

  1683年,鄭克塽降清。翌年(1684年)4月14日,臺灣入清朝版圖,在臺灣本島和澎湖置臺灣府,隸屬福建省,下轄臺灣、鳳山、諸羅三縣。臺南市境隸屬臺灣縣,為臺灣府所在地,故亦稱府城或郡城,安平原屬鳳山縣,雍正9年(1731年)才劃歸臺灣縣轄。

  迨光緒11年(1885年)7月5日,正式宣布臺灣改設為行省,光緒13年(1887年),首任巡撫劉銘傳奏請將全省分臺灣(臺中)、臺南、臺北三府及臺東直隸州,乃將臺灣縣改設於「大墩」(即臺中市)一帶,臺灣府亦轉至臺灣中部。原臺灣府則改設臺南府下轄安平、嘉義、鳳山、恒春四縣,臺南地名由是而生。

  光緒17年(1891年)次任巡撫邵友濂奏改臺北府為省會。政經中心北移,臺南府城之地位漸失。光緒20年(1894年)甲午戰爭,日本人統治臺灣50年,「臺南市」之名稱定,至今五十多年未改變,今日臺南市是歷史古都,卻也邁開現代化腳步。

◄ 回上一頁 



服務提籃
結緣品